:::首 頁 綜合資訊 最新抗癌新聞抗癌Q&A癌症防治資訊 活動紀錄醫療研究教育計畫 座談課程講座 文章搜尋 抗癌線上諮詢討論區

財團法人防癌教育基金會

成立起源

執行長的話

衛教影片

教材下載專區

相關連結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優良網站
優良網站

時間

 

哪些肝癌適合開刀?



肝癌可不可以開刀,並不只是根據前述的期別而已,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病人本身肝硬化的程度。若是肝硬化已經相當嚴重,那麼,即使只切掉一小部分,病人仍可能因肝臟功能不足而很快陷入肝昏迷、肝衰竭等情況。

一個基本上的判定標準是,肝癌只長在其中一葉,而切除這一葉後,留下來的肝臟還可以擔負起術後的復原工作以及日後的生活。

以日本而言,目前對外科治療是採取非常慎重的態度,在《臨床醫學》書中指出,必須要「正確評估肝癌的進行程度和肝功能的預備力,再選擇手術的方式」。而「有被膜的單發性小型肝癌( 2 公分以下),出現在肝功能良好的肝臟表面」,被認為最合適進行手術。

這種病人手術後併發症少,也可有治癒機會,但是,病人本身在這個時期多半毫無症狀,加上小肝癌在超音波下也並非每個醫師都找得出來,因此臨床上不容易發現。

楊博勝醫師指出,肝癌切除手術的成功與否,決定於病人的肝功能,肝功能的評估主要是依據腹水的有無、總膽紅素的值、白蛋白的總量及 ICG ( Indocyamine Green Clearance )藥物被肝臟排出的速率來決定。

病人有沒有腹水是能否接受手術的首要考慮,若手術前能利用利尿劑控制腹水,仍可考慮手術,但如果腹水無法控制,則表示肝功能很不好,手術的風險相當高。

血中總膽紅素的值代表肝臟的代償能力(為補償沒有作用的部位而產生的能力)。一般而言,此值如在 2 以上,手術的風險較高;此值在 1.6 到 1.9 ,可以做核出術(好像削水果時把核心挖個洞,把內藏的子取出來一樣),也就是只能小範圍的把癌組織挖出來,而不是整個腫瘤部位的切除;若在 1.1 到 1.5 之間,可以進行小範圍的肝部分切除。不過,此數值僅能做參考,因為各醫院總膽紅素值的標準不一,外科醫師會視情況來決定如何手術。台中榮總一般外科吳誠中醫師則認為,只要總膽紅素的值在 4.5 以下就可考慮手術,但相對地只能做較小範圍的切除。

再來,醫師會根據 ICG 藥物十五分鐘的殘留比例(簡稱為 ICGR15 )來決定切除的範圍。若 ICGR15 值正常(小於 10% ,意思是 90% 的 ICG 藥物在十五分鐘內已被肝臟代謝而排出血液),則可將整個右葉全切除,甚至右三區域(右葉前、後兩區域,加上左葉的中區域)全切除,或左三區域(右葉前區域加上左葉的中、側兩區域)全接除。 ICGR15 值愈大,能切除的範圍愈小, ICGR15 值高達 40% 時,最多只能做核出術,也可能不建議病人接受手術。

不過即使有以上原則,能否手術、切除範圍仍必須由專門的肝臟外科醫師視病人情況而決定。例如原本較小的左葉如果代償性的增生變大到足夠的體積時,也許就可將右葉全切除而病人仍能存活。
楊博勝醫師指出,一般而言,B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可能要三、四十年後才出現,因此在單一腫瘤、而且肝功能尚可的情況,也許會以開刀為首要考慮。換句話說,如果醫師告訴病人,他的肝癌必須手術切除,其實代表他的身體狀況不錯。

但是,若是C型肝炎,根據經驗,發生肝硬化的速度比較快,而且 C 肝病毒導致的肝癌多發性的機會較大,常常在瘤尚小時開刀取掉,幾個月後又發現有其他的瘤長出來。

手術方法
肝臟手術時,醫師會依據肝切除的範圍及方式來決定皮切的方式,有像 BENZ 商標型(兩側肋骨下緣及往肋骨中央的劍突方向皮切),或從右側肋骨下緣及從劍突方向皮切等。

進 入腹腔後,一般醫師會先檢查整個腹腔的情況,再看看有無腹水,有無其他臟器的問題(例如此肝腫瘤是否為大腸直腸部位轉移來的癌),有無淋巴轉移,有無肝臟 外轉移,看看肝硬化的程度(從肝臟表面可大約判斷),或摸摸肝臟除了預定切除的部位外有無其他的腫瘤。如果和手術前的診斷沒有不同情形時,才會開始照原定 的計畫做肝臟切除。

在做肝臟手術時,醫師會根據狀況來決定是否將膽囊切除。膽囊在人體中主要的功能是貯存膽汁,如果被切除,其功能可被總膽管取代。膽囊切除後病人只要注意飲食,便不會有太大的問題(如不要吃油膩的食物,否則會發生像腹瀉那樣的脂便現象)。

膽囊可能要先切除
切除膽囊是因為肝癌病人經手術切除後復發的機會很高,如果肝功能夠好或腫瘤的情況可以再開刀的話,一般建議再次手術將腫瘤切除,若是肝癌復發而無法再接受手 術時,大部分病人會接受血管栓塞的治療。在做栓塞治療時,有部分病人供應膽囊血液的動脈也會被栓塞,結果造成急性膽囊炎,甚至膽囊因壞死而化膿,危及生 命。

此外,有時外科醫師為了減少肝臟切除過程中的失血量,在肝臟切除前會先控制肝門靜脈及肝動脈進入肝臟的血流,而膽囊正好位在肝門靜脈及肝動脈進入肝臟右葉的附近,所以外科醫師會為了手術的方便性,先將膽囊切除。

接著,醫師會把將肝臟「固定」在腹腔內的一些韌帶切除,但會看腫瘤的位置、大小及手術的方式來決定要切除幾條韌帶,總之,要使肝臟能「游離」出來,以方便切除及止血。

醫師將肝臟游離後,再開始做術中超音波的檢查。首先利用術中超音波確定腫瘤的位置,測量其大小及腫瘤和附近血管的相關性,另外醫師會將整個肝臟檢查一下,看看除了術前檢查出的腫瘤外,有無其他的腫瘤,因為有時術前的檢查會有死角處或偽陽性(懷疑有問題,但實際上沒問題)。

接著就要決定切除範圍,切除的邊緣距離腫瘤邊緣儘可能超過 1 公分以上,以避免局部復發的可能。但有時因腫瘤位置太靠近大血管或病人的肝功能不好而無法達成 1 公分距離的目標。

肝臟血流極為豐富,因此,控制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,是很重要的原則。日本的統計即發現,若是手術中出血量在 500cc 以下的,病人的死亡率只有 1.5 %,但如果在 2000cc 左右,死亡率有 10 %, 2000 到 5000cc 之間,提高到 20 %,若是出血量在 5000cc 以上,那麼更不樂觀了,死亡率會高達 50 %。
這裡的死亡率指的是病人在手術後一個月內死亡而言,一個月內的死亡可視為手術本身所引起。目前一般較大醫學中心的肝癌手術死亡率在 5 %以下。

出血量的控制
那麼,如何使出血量降低呢?用夾子夾住出血點,而且,最好避免大部位的缺血,也就是說,若手術目的是在切除右葉的腫瘤,那麼只要夾住通往右葉的血管即可,而且,每夾住十五分鐘要放開五分鐘,以免該部位因缺血而全部壞死。

台 大外科教授林天佑生前著名的「手指切開術」曾造福不少病人,這是以手指很快的分開腫瘤和組織部位的一種方法,由於手指靈活,因此比用手術刀節省手術時間。 但現在已有一種超音波切除吸引器,利用超音波的原理把肝臟組織震碎,同時吸走,由於它可以辨識血管、膽管和一般組織的不同,由醫師調整所要切除的組織硬 度,因此,大大減少了手術中的意外和出血量,也大為縮短手術時間,提高病人的存活機會。

一般說來,正常人的肝臟切除後只要留下約 30% ,即可維持生命,問題是,肝癌病人中高達 85 %均合併有肝硬化,所以,在一百名肝癌病人中,約只有二十人可以手術治療。

不過,即使不能開刀,也並不意味病人沒有希望,事實上,國家衛生研究院陳立宗醫師即指出,酒精注射對於小型肝癌(小於 2 公分)已被證實有「相同於手術」的存活機會。

酒精注射
「如果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,為什麼要開刀?」在外科醫師再三強調早期小型肝癌一定要開刀的同時,內科醫師卻有不同的看法,馬偕醫院王蒼恩醫師說,如果腫瘤不是很大( 3 公分以下),而且數目不是太多(3個以下),他會先考慮給病人打酒精。

可說是台灣酒精注射做得最多的仁愛醫院王朝欣醫師說,由於超音波診斷技術的進步,「小型肝癌事實上已變成是內科就可以治療的疾病。」他說,肝癌病人使用開刀或酒精注射,五年存活率和復發率看起來是差不多的,「既然如此,病人何必多挨這一刀?」

 

 

 



這個方法是日本的 SUGIURA 醫師在 1983 年首先使用的,利用純酒精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原理,「目前被認為是局部治療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」。不過,陳立宗醫師指出,病人的情況和醫師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,若是醫師沒受過很好的訓練,可能在注射時不能把癌組織完全消滅。

在 健保給付制度下,一些大型醫院在選擇治療方式時,難免受到「利潤」的影響,而做出或許不一定是對病人最有利的決定。譬如,叫病人開刀,醫院可以申請到比酒 精注射高好幾十倍的費用,「我不能說醫師全部都是向錢看的,但其中難免有少部分在替病人決定療法時,會被這個因素影響。」王朝欣說,酒精注射的健保給付是 一千兩百元,做一次超音波是七百五十元,都和開刀差得很遠。

仁愛醫院大約從 1986 年開始對肝癌病人注射酒精。「一開始我們都只敢找不能開刀,而腫瘤又不是太大的病人來試。」王朝欣說,那時候對怎麼打、酒精的濃度和劑量都不是很清楚,態度非常的保守。

後來,由於台大醫院提出「酒精注射沒有效」的報告,他在 1987 、 88 年間停了一年左右,直到日本方面不斷有一些效果良好的報告,仁愛醫院才在 1989 年再度開始進行此項治療,直到今天,「仁愛醫院打酒精最內行」已成為該院的招牌,內科病床中有一大半都是肝癌的病人。

打酒精主要是靠超音波來引導,因此,醫師的技巧有很大的關係,譬如有些部位的腫瘤,雖然看得到,針卻打不到,有治療上的死角,仁愛醫院使用一種二氧化碳超音波,可找到一般超音波找不到的腫瘤,使得醫師的診斷工具又多了一項。

醫師會使用 21 號針直接插到腫瘤部位,先抽一些細胞出來,如此則同時有病理學的資料,之後再打入 2 到 5 ㏄(視腫瘤的大小而定)純度 99.8 %的酒精。

「怎麼打,我們事先當然要有個計畫,通常是先打中間,之後再打周圍,這樣可以使得酒精很均勻的擴散到整個腫瘤內。」做多了,自然累積了不少心得,譬如,一次打入的酒精量最好不要超過 10cc ,插入的針不要超出腫瘤部位再拉回來,否則酒精會往這個傷口流,不會在局部停留,殺死癌細胞的效果就會打折。

還有,這個 10cc 當然不是一次就打進去的,要仔細的,隔幾分鐘再打,王朝欣醫師說,酒精打進去後,不但破壞癌組織,也會阻塞血管,結果腫瘤變得硬硬的,若是隔幾天再來追加,會困難得多,所以,最好是一次把該注射的量和部位都做好。

最好一週打兩三次
另 外,對於無法一次處理完的肝癌,他的經驗是,最好一週打個兩三次,不要一週只打一次,這樣效果會差得多。為什麼「有的醫院」一週只打一次?有人解釋,這還 是和健保的給付有關。一週三次的話,當然病人最好是住在醫院裡了,但是,這種不開刀只注射酒精的病人,占了醫院的病床,醫院實在無利可圖,於是,有的醫師 「便宜行事」,自動改為一週打一次,病人不必住院,但「結果當然會比較差。」

如果病人肝硬化的情況不是很嚴重,腫瘤長在比較邊緣部位、好切時,可以考慮開刀。但「大部分病人如聽到不必開刀,多半比較高興。」

所以,小型肝癌首先考慮開刀的說法並不見得適用所有的病人,醫師主觀的看法,以及支援醫師的態度很重要,而這也更顯示尋求「第二意見」的重要。

目前比較中肯的看法是,對 2 、 3 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,不管是打酒精或是開刀,都有一半會再復發,而兩年存活率都在 65 到 80 %之間。可能是台灣肝癌手術次數紀錄保持人的台大外科李伯皇醫師表示,究竟哪一種方法對病人好,該院將進行比較嚴謹的雙盲試驗,故目前尚無定論。

很多病人開刀後沒幾個月又長出新的腫瘤來,不論是病人的身體情況或主觀意願,都不合適再開刀,這時,腫瘤又還小,打酒精是最好的選擇,最重要的是,經過此種治療的病人,生活品質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。

注射酒精後可能造成擴散
日本病理方面的研究指出,高度分化癌經過酒精注射後,會加速其「去分化」,也就是新生的細胞會愈來愈不像肝細胞,使得癌細胞更容易擴散,因此執行上要更加小心。 最近有醫師提出使用醋酸比酒精結果更好的報告,這兩種材料的作用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。

 

top

 


通過A+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
地址: 25170新 北 市 淡 水 區中 正 東 路 二 段 29-2 號 30 樓
電 話: ( 02 ) 2 8 0 9 - 9 5 9 5
 
E-mail: c p a e f @ c a p r e v e n t i o n . o r g . t w
傳 真: ( 02 ) 2 8 0 9 - 6 0 0 5